都市之神医弃女逆袭 第425章 锅破了,路还在

都市之神医弃女逆袭 空空山人 女生小说 | 都市豪门 更新时间:2025-10-28
瀑布阅读
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暴雨过后,天光微亮。

朵朵家厨房的窗台上,那只老旧铁壶静静躺着,壶底裂纹如蛛网蔓延,像是时间啃噬过的印记。

母亲昨夜已下了最后通牒:“明天就扔了。”可她没说出口的是——这壶煮过朵朵发烧时的第一碗姜汤,熬过父亲值夜班前的最后一锅粥,甚至在那个停电的寒冬夜里,靠着余温煨熟了一整锅小米饭。

它不是锅,是家的呼吸。

但朵朵知道,有些东西注定走不到终点。

就像若雪姐姐留下的那本破旧手札里写的一句:“器有尽时,火无终处。”

她没有再求母亲留下铁壶。

而是清晨六点就背着书包出门,挨个敲开同班同学的家门。

“借你家不用的搪瓷杯行吗?”

“饭盒?对,只要是金属的都行!”

“玻璃瓶也行!只要耐热!”

起初大家都笑她疯了,可当她把全班收集来的二十多种容器摆满实验室长桌时,连科学老师都愣住了。

“你要干什么?”

“造一个不会坏的灶。”她说得平静,“因为锅会破,路还在。”

三天三夜,朵朵几乎没合眼。

她带着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用温度计、红外测温仪和秒表,一遍遍测试每种材料的导热速率、储热能力与散热曲线。

她们发现:搪瓷杯升温快却存不住热;不锈钢饭盒稳定但传热慢;而一只废弃药厂的耐热玻璃瓶,竟能在熄火后持续释放热量长达四十分钟。

灵光一闪——为什么非要一口锅?

她们拆解了传统烹饪流程:冷水加热靠效率,中段转化靠均衡,收尾焖熟靠保温。

既然单一容器难以兼顾三项,那就让三个不同的器皿各司其职!

第一环:废旧铝盆改装为“速热仓”,利用高导热性迅速将水温推至沸腾;

第二环:搪瓷锅作为“能量转换站”,承接蒸汽与热水,保持火力过渡平稳;

第三环:包裹着棉布的玻璃炖盅充当“恒温窖”,关火后依靠余温完成最后糊化。

三器串联,形成闭环——模块化接力灶就此诞生。

第一次实验成功那天,厨房弥漫着久违的米香。

科学老师盯着数据记录表,声音发颤:“这……这完全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逆向应用!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朵朵笑了,眼里闪着光:“我们不是在造锅,是在学火说话。”

消息不胫而走。

一周后,楚氏集团应急研发部主动联系学校,邀请朵朵团队参与民用抗灾炊具设计项目。

而这一切,都被一段模糊的手机视频记录下来,上传至网络。

与此同时,西北荒原上风沙正烈。

王老师乘坐的越野车被困沙暴,整整十小时。

等风暴停歇,打开后备箱时心猛地一沉——基金会捐赠的教学锅具,全部被飞沙砸成了碎片。

“这下没法上课了。”接她的当地校长叹了口气。

可王老师只是蹲下身,轻轻拂去鞋面的尘土,然后抬头望向远处被夕阳染红的戈壁滩。

“谁说的?”

她召集学生捡拾风蚀岩片,在空地上拼出一个环形基座;用骆驼粪压制成块状燃料,点燃后火焰低而持久;又借来牧民的羊皮鼓,蒙上湿布,权作锅盖。

第一堂课的主题,叫《听火》。

孩子们趴在地上,耳朵贴着地面,听火焰燃烧时传入地层的震动频率。

“噼啪——”是初燃;

“嗡……”是稳定;

“嘶……”是将尽。

一名小男孩突然举手:“老师,我家柴火堆冒烟很少,是不是火要死了?”

王老师笑了:“不,它是在喘气。”

课后,一个瘦小的牧童牵来一只山羊,怯生生地说:“老师,它的角是空心的,能当蒸笼吗?”

那一刻,王老师眼眶骤热。

她想起若雪曾在培训营说过的话:“真正的传承,从不需要完美器具。只要有人愿意蹲下来,听一听火的呼吸,那缕热气就不会断。”

而在千里之外的城市中心,一场关于未来的会议正在进行。

楚逸尘站在投影前,西装笔挺,神情沉静。

屏幕上播放的,正是老旧小区火灾后的现场画面——墙壁焦黑,家具尽毁,可就在废墟中央,一群居民围坐在几件奇形怪状的“炊具”旁。

变形的铝盆架在砖头上,连着一段断裂的水管,另一头接着烧黑的电熨斗底座。

他们用这种方式,完成了三次间歇加热,最终做出了一锅能吃的糙米饭。

“他们用的,是‘百灶百味’推广的极简流程。”楚逸尘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即便失去一切工具,他们仍记得——火灭之前要蓄能,热散之时要锁温。”

有人质疑:“百姓哪懂这些复杂的热力学原理?”

他淡淡一笑,切换画面——镜头拉近,定格在一个小女孩脸上。

她正小心翼翼地调整玻璃瓶的位置,眼神专注如匠人。

“他们不需要懂。”楚逸尘说,“因为他们已经‘会’了。”

会议室陷入长久沉默。

方案当场通过。

当晚,楚逸尘独自驾车驶向城郊。

他在一座废弃林场的岔路口停下,从后备箱取出一只木盒,放在路边石墩上。

盒子里,是一套微型模块灶模型,附带一张说明书,首页写着一句话:

“锅会破,路还在。愿后来者,继续听火。”

他转身离去,引擎声渐远。

而此时,在更北的寒带深处,雪落无声。

一间简陋工棚内,伐木工人搓着手哈气取暖。

一人揭开饭盒,却发现米饭冰硬如石。

角落里,一个身影默默解开了棉衣扣子,将密封饭盒紧紧夹进胸口与内衣之间。

“试试这个。”他说。

没人知道他是谁,也没人问他从哪里来。

但那一夜,整间工棚的人,都学着他,把饭盒贴进了胸膛。

暴雨过后的第七日,东北林场的雪仍未停歇。

风像刀子般刮过山脊,钻进每一处缝隙。

工棚外,积雪已没至小腿,而棚内炉火微弱,仅够勉强驱散寒意。

几个伐木工人围坐一圈,搓着手、跺着脚,目光却齐齐落在角落那个沉默的身影上。

那人裹着一件看不出颜色的旧棉袄,帽檐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

他不说话,只是将一个密封饭盒轻轻解开,又缓缓夹进胸口与内衣之间,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安放一件易碎的珍宝。

“老哥,这法子真管用?”有人迟疑地问。

那人终于抬了眼,眸光沉静如古井,“走三停一,循环三次——米饭自然熟。”

众人面面相觑。

这是什么秘术?

连锅都没有,靠体温也能把生米煮成熟饭?

可当那名最年轻的工人学着他的样子,也将饭盒贴进胸口时,不过两小时后掀开一看——米粒竟真的软化了,虽未成粥,却已有糊香渗出。

“神了!”

“这不是做饭,是保命啊!”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被风雪掩去面容的男人,其实是白归。

她本不该出现在这里。

三年前若雪手札最后一行字写的是:“归者无名,入尘不语。”她便真的从此消失于人海,不再参与任何项目、不留一丝痕迹。

可当她在新闻片段里看到城中村火灾废墟中人们用变形铝盆接力加热的画面时,心口忽然一烫。

于是她来了。

一路北上,穿行于极寒之地,只为亲眼看看——当所有文明工具崩塌后,人类是否还能自己点亮一口热气。

而这“体温煨饭法”,不过是她在一次穿越中偶然读到的《北荒炊经》残卷所载:古有游牧族迁徙途中断炊,以活羊腹温煨米,三日乃熟。

她将其简化为人体节律应用,结合现代保温材料原理,才有了如今这看似荒诞、实则科学的“三停”节奏——行走升温,静止蓄能,三次循环,完成糊化。

“这不是技术,”她听着工人们的感叹,低声重复,“是活命的直觉。”

那一夜,她默默起身,在每个工人的饭盒缝里夹进半片野姜花。

那是她在深山采来、晒干压平的小东西,淡黄花瓣蜷曲如舟,香气极淡,几乎不可闻。

她说不出口的是:这花,曾在若雪最后一次授课时别在衣襟上。

那天她讲的是“绝境中的第一口热食如何重塑人性”。

第二天清晨,一名工人打开饭盒,忽然惊呼:“看!这是护身符吗?”

其他人纷纷查看自己的饭盒,果然都藏着那半片野姜花。

没人认识它,也没人知道来历。

但在这冰天雪地里,一点不属于严寒的暖香,足以成为信仰的种子。

“戴着吧。”有人说,“说不定真能挡灾。”

于是,一朵朵干枯的小花被别在衣领、塞进帽沿、甚至贴在工具把手上。

有人梦见母亲熬粥,有人梦到童年炉火——而更多的人,只是在干活时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仿佛那里真藏着一团不会熄灭的火。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市中心,阳光刺破阴云。

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展现场,人头攒动。

主展区中央,一朵由废旧金属拼成的“机械花”正缓缓旋转,花瓣竟是二十多种不同材质的容器——搪瓷杯、玻璃瓶、不锈钢饭盒……它们依次亮起红光,象征着“无锅烹饪系统”的三个阶段。

朵朵站在展台前,声音清亮:“我们不需要完美的锅,只需要懂火的语言。”

一位评委皱眉提问:“没有标准容器,怎么保证食品安全?万一烫伤、爆裂怎么办?”

她没有回答,而是转身邀请三位观众上台。

“请你掌心托米加水。”

“你拿吹风机,模拟‘火风’。”

“你负责计时,提醒我‘停火’节点。”

全场寂静。

镜头对准那只赤裸的手掌——米粒浸泡在水中,在热风吹拂下微微颤动。

三十分钟后,第三人喊出“停”,吹风机关闭;五分钟后再次启动……如此循环三次。

最终,米粒并未成粥,却明显软化,甚至散发出淡淡的熟香。

“它没成型,但它活了。”朵朵望着掌心,轻声说,“就像那些在废墟里坚持生火的人,他们也不在乎饭好不好吃,只在乎——还有没有人在乎他们冷不冷。”

话音落下,掌声如雷。

展台前排起长队,孩子们争先恐后要试一次“掌心粥”。

有人失败了,米还是硬的;有人成功了,激动得眼眶泛红。

一位老人颤巍巍走上前,只说了一句:“我儿子去年死于火灾……他们说他最后想点火煮面,没成功。今天,我想替他再试一次。”

全场肃然。

而在楚家书房,灯还亮着。

楚逸尘坐在书桌前,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手札——那是若雪留下的唯一遗物。

他翻到一页残文,墨迹斑驳,写着:“古有燧人钻木,非知其理,乃饥所迫也。”

他盯着这句话看了许久,忽然笑了。

原来她从不曾想要建立什么宏大的体系,也不曾幻想人人精通热力学。

她只是固执地相信:只要一个人还记得去点火,文明就没有真正灭亡。

他合上手札,走到阳台。

那只倒扣已久的旧砂锅静静立在那里,积了一层薄灰。

他伸手,轻轻将它扶正,倒入新米,接满清水。

月光洒落,水面映出银光,锅口边缘竟浮起一圈极淡的微芒,像是某种无形的呼吸正在苏醒。

远处城市灯火通明,而在这寂静一隅,仿佛有一株野姜花,在风中轻轻点头。

春寒料峭。

次日清晨,朵朵照例晨跑经过小区花园。

天还未全亮,路灯昏黄,树影婆娑。

她脚步轻快,呵出的白气在空中凝成细雾。

就在转角长椅旁,她忽然停下。

那里蜷缩着一道身影,衣衫单薄,嘴唇发紫,整个人几乎与雪色融为一体。

飞卢小说网 morxycbcyz.activatorpath.website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morxycbcyz.activatorpath.website)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5/11/19 13:39:17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