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神医弃女逆袭 第362章 锅底的灰还会烫吗

都市之神医弃女逆袭 空空山人 女生小说 | 都市豪门 更新时间:2025-09-20
瀑布阅读
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城市还未完全苏醒,晨雾如纱般笼罩着东城区的老巷。

青石板路泛着湿漉漉的光,空气中飘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米香——那不是来自某一家灶台,而是整片街区记忆深处被唤醒的气息。

“记忆实践站”试运行首日,便已人声鼎沸。

媒体记者们像嗅到血腥的鹰隼,早早围聚在站前广场。

摄像机架成林,长枪短炮对准了那口静静安放在“沉默厅”中央的老铁锅。

它锈迹斑斑,边缘卷曲,锅底结着厚厚一层灰白炭屑,看起来毫不起眼,却成了整座城市瞩目的焦点。

“这算什么?文物?图腾?”一名戴金丝眼镜的专家模样的男子冷笑一声,声音不大,却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一口从未生过火的锅,凭什么代表‘烟火权’?荒谬!”

人群骚动起来。

闪光灯此起彼伏,像是要把这口沉默的锅刺穿。

就在这时——

锅底,忽然渗出一点温热。

起初无人察觉,直到一名摄影师惊叫出声:“温度计动了!”

现场顿时一片死寂。

检测仪上,红色数字缓缓跳动:42.1℃……42.2℃……最终定格在42.3℃。

正是当年白若雪熬粥时灶心恒温的数据记录。

施工方慌了神,连忙解释这是“地暖余热”“管道传导”,可地质专家当场驳斥——此处无供暖管线,且地下岩层导热速度远不足以维持如此精准恒温。

小七站在人群后方,风衣猎猎,目光沉静。

他走上前,没有辩解,只是轻轻抚过锅沿,低声道:“它记得。”

三个字,轻如耳语,却似重锤砸进每个人心底。

是啊,它记得。

记得那个雪夜里蹲在街角、一勺一勺为流浪汉盛粥的女人;记得她冻红的手指和低垂的眼睫;记得她不说一句话,却让整条街都暖了起来。

记者们的镜头不约而同转向小七:“您说的‘它’,指的是锅,还是……她?”

小七没回答,只望向远方天际渐亮的微光,嘴角微扬:“有些火,熄了也还在烧。”

与此同时,楚逸尘正坐在市人大会议室外的走廊。

他手中捏着一封匿名举报信,纸页边缘已被指尖磨得发毛。

信里控诉,“烟火权”条款推行不到一周,已有十余条老巷摊点遭强制清退,理由竟是“非固定设施”,涉嫌违规占道经营。

可他知道,真相远比条文复杂。

那些所谓的“整治行动”,背后是地产商借政策东风排挤原住民,意图腾空地块用于商业开发。

而最讽刺的是,执法依据,正是以“规范化”之名曲解了他们最初推动这项权利的初心。

楚逸尘闭了闭眼,脑海中浮现出若雪煮粥的模样——米粒在锅中翻滚,水汽氤氲成雾,她从不急,也不争,只是守着火候,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这才是真正的秩序。

他起身走入会场,在众目睽睽之下提交紧急提案:增设“流动炊事备案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体摊主登记出摊时间、区域与卫生标准,纳入城市管理框架,而非一刀切清除。

“我们不该用制度去消灭温情,而应让它有尊严地存在。”他说完,将一张泛黄的旧食单递上主席台。

纸上密密麻麻写着七十九个名字、地址、食材来源、每日出摊时段,字迹清瘦工整,像是某种无声的档案。

“这是谁整理的?”有人问。

楚逸尘眸色深沉:“一个曾走遍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的人。”

而在口述史档案馆,《寻光记》主编白归正主持“守炉人证言计划”的首轮录制。

七十九位摊主依次讲述与炉火有关的记忆。

有人说起冬夜一碗热汤面救活了醉酒的儿子;有人回忆妻子临终前还想尝一口街头炸糍粑的味道……

录到第四十三位,是一位佝偻着背的老翁,卖糖油果子三十多年。

镜头前,他突然哽住,眼眶通红:“那天我孙子高烧,我没钱买药……她来了,给我盛了一碗白粥,没收钱。我说谢你姑娘,报个名吧,她摇摇头,说‘吃了就好’。”

老人顿了顿,声音颤抖:“后来我才听说……她是神医。治好了好多人,自己却没人知道。”

全场寂静。

工作人员面面相觑,要不要剪掉这段?毕竟主角本该隐于幕后。

但白归抬手,制止了技术人员的操作。

她盯着回放画面中老人浑浊却明亮的眼睛,缓缓道:“标题就叫——《我们不知道她的名字》。”

当天深夜,全网刷屏。

视频下留言如潮:

“原来她一直都在。”

“我们以为是我们在守护炉火,其实是她在护着我们。”

“锅凉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心冷了。”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一条被围挡封锁的废弃菜市场深处,一道身影悄然出现。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棉布外套,肩上背着一只老旧的保温瓮。

脚步很轻,像怕惊扰了沉睡的街。

她走到角落,放下瓮,拂去地面灰尘,动作熟练得仿佛重复过千百遍。

然后,她掀开盖子——里面没有明火,只有暗藏的蓄热陶芯,散发着绵长而不灭的温意。

她取出米袋,缓缓倒入瓮中。

米粒落水,无声无息。

但她知道,有些东西,从来不需要喧嚣来证明它的存在。

就像那口锅底的灰,明明熄灭多年,却仍能渗出42.3℃的温度。

因为——

火,从未真正离开。第372章锅底的灰还会烫吗(续)

夜风穿巷,如低语游走于断墙残垣之间。

废弃菜市场的铁皮屋顶早已锈蚀剥落,月光斜斜地洒下,照在那口静静蹲踞于角落的保温瓮上。

它没有烟火升腾,也不见火星跳跃,可瓮身微热,仿佛藏了一整个未曾熄灭的冬天。

白若雪跪坐在地,袖口卷至腕骨,露出一截苍白却有力的手臂。

她舀水、投米、轻搅——动作缓慢而精准,像在完成某种古老仪式。

每一粒米都经过挑选,饱满圆润,浸透了她从城南药田亲自采收的谷香。

瓮中暗藏的蓄热陶芯是她亲手调配,以古法烧制,能恒温慢炖十二时辰不衰。

这不是烹饪,是疗愈;不是营生,是守诺。

她闭眼片刻,指尖轻触额角——那是使用金手指的前兆。

但这一次,她没有穿越时空去翻阅《千金方》或《本草拾遗》,而是任由记忆自行流淌:那个雪夜,她第一次为流浪汉煮粥;那个清晨,孩子捧着碗说“姐姐,我妈妈也能喝吗?”;还有小七站在警戒线外,默默递来一件大衣……

精神力并未消耗,可心绪翻涌如潮。

忽然,一丝极淡的香气逸出瓮口,随风潜行,在晨雾中织成一条无形丝线。

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路过围挡缺口,鼻子轻轻一抽,停下脚步。

她循着香味而来,眼睛亮得像星子。

“可以……喝一碗吗?”她怯生生地问。

白若雪抬头,目光温和如初春溪水。

她舀起一勺稠粥,吹了吹,递过去。

小女孩喝了一口,惊喜道:“好暖啊!你是若雪阿姨吗?妈妈说你救过很多人。”

白若雪摇头,嘴角微扬:“我只是个煮粥的。”

小女孩没再追问,捧着碗蹲在一旁,一小口一小口地啜饮。

直到天光渐明,她才依依不舍地道谢离开。

而就在她转身那一刻,巷口第一家摊主点亮了灯,油条锅滋啦作响;紧接着,第二家、第三家……蒸笼掀开,白雾冲天。

那一夜,三十七家摊主不约而同延长营业一小时。

炉火重燃,汽浪滚滚,热气升腾交织,在城市上空划出一道肉眼难辨却真实存在的弧线——自东城区蜿蜒而出,穿越街巷楼宇,最终指向城市心脏:钟楼。

小七是在凌晨三点调取监控时发现异常的。

他坐在指挥中心,屏幕分割成上百格画面,目光却死死盯住热成像图谱。

那些蒸汽轨迹竟非随机扩散,而是有规律地汇聚、牵引,如同某种隐秘符号。

他迅速叠加风向数据、地理坐标、人流密度模型——结果令人震颤:终点,正是当年若雪敲响“烟火宣言”的钟楼,且与当日东南偏东的风向完全吻合。

“她在说话。”他喃喃,“用火,用汽,用温度。”

他抓起外套冲出门,一路疾驰至钟楼下。

台阶布满青苔,铜钟静默悬挂。

他在砖缝间摸索良久,终于抽出一面蒙尘的小铜镜——那是当初设立“沉默厅”时他亲手嵌入的纪念物,背面刻着他写的一句话。

拂去灰尘,镜面映出远处街角一抹身影:推着一辆旧餐车,缓缓离去。

他没有追。

只是伫立良久,低声说道:“原来火种不是保存的,是传递的。”

镜头缓缓下移,铜镜背面,那行已被岁月磨浅的小字重新浮现——

“听不见的,才最重要。”

而在钟楼对面的梧桐树下,一张折叠桌悄然支起。

一名年轻女子系着素色围裙,揭开锅盖,袅袅药香弥漫开来。

她声音清亮:“今日首推‘安神养元粥’,源自……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师。”

路人驻足,有人拍照上传,标题飞速传播:“若雪弟子现身?”

而此刻,无人知晓,那辆远去的餐车后箱里,静静躺着一本泛黄手札,封皮上三个墨笔小字——

《炊者录》

飞卢小说网 morxycbcyz.activatorpath.website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morxycbcyz.activatorpath.website)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5/11/19 13:40:20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